古人以茶待客,飲茶是社交和禮儀。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交友如品茗,久而有回甘。古人因生活較簡單,所以都直接以桌椅板凳稱呼,而從無“家具”之名,當然更沒有“家具產業”。到了宋朝,桌子的專門化特色才趨于成熟。關于專供喝茶的茶桌,宋人羅大經在《鶴林玉露》中記有“從善命于市中取茶卓(桌)一樣三百只,糊以清江紙,以朱漆涂之,咄嗟而成”趙佶《文會圖》被推為描繪茶宴的佳作,圖中茶桌低矮,桌腿纖細,是典型的八仙桌樣式。
茶桌至明代,已與當時的家具行業發展完美融合。明式家具著重在“式”,通過框架結構,以線為主要造型語言,來塑造各種形體特征,剛柔相濟,流暢舒展,如行云流水。明制尊重木材的原有質感,以木選具。樣式簡約不作過多雕飾,圓潤有致,給人天然沉靜的美感。品茶多為文人墨客的雅興,茶桌造型上注重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結合,自帶書香氣息。
時至今日茶桌與現代文化碰撞,繁衍出多種品類,但明式卻依然占有一席之地。此金蟬茶桌七件套,大紅酸枝制,別名“交趾黃檀”豆科黃檀屬。生于海拔高處,肌理緊密、油質厚重、硬度大,自帶酸香氣息,在紅木王國標準中屬高等木材。在匠人的打磨下,呈現出醇厚的光澤。
桌面采用無縫拼接技術,膚如凝脂觸感絲滑無異物。時間的沉淀在新老木上的表現是顏色的明暗。新老木以菱形方式交錯拼接,幾何元素打開視覺沖擊,不同以往素面桌的慣例,更具空間感,是傳統家居與現代風尚的融合。桌面線條中正剛直,勾勒出“地方”之秩序端正。圓腿自上而下直徑愈大,詮釋“天圓”之融通意境,暗含了中國式樸素而含蓄的宇宙觀。四腿八挓角度微偏,兩側安等高的棖子,金屬包邊則熠熠生輝。牙板處雕有浮云紋,工藝十分講究。目光所及之處皆為圓鈍,絲滑如流水,遇石包容彎曲而過,體現圓通處世原則。
椅子其形制脫胎于傳統的官帽椅,座面打槽裝硬屜,扶手向外微有彎弧,搭腦轉折而下手工雕有金蟬。“垂緌飲清露,流響出疏桐。居高聲自遠,非是藉秋風。”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,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。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,而不是依靠秋風。蟬居高飲露象征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,物我互釋。書桌整體沉穆嫻靜,集品茶使用與展示空間于一體,古意盎然的趣味不減,幾何美感又適合現代家居環境。
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無窮生命力,穿越到今天開花結果。書桌中的萬千氣象,是竹林七賢飲茶對句的傳承,是詩人以蟬自喻的情操,是追古述今的雅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