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是一個盛產竹子的國度,自古以來,人們便對那傲骨挺拔、不畏霜寒的竹子有著不可言語的喜愛,所謂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”。古人不僅愛竹,還喜歡把竹子制成家具和文房用品。
(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)
這幅畫中,貴婦上方有一只放畫軸的竹制書架,是挺有巧思的家具設計,用起來方便,看起來雅致。貴婦身旁還有一只斑竹制作的坐墩,顏色淡雅。
竹制家具也常被古人用在的生活之中,但竹材也有天生的缺點,例如竹材天生易變形劈裂,結構上容易松散,竹壁較薄,制作家具時很難做到精細。所以古時的竹制家具并沒有引起后世人的關注,且留存較少,精品更是鳳毛麟角。
另外,竹材廉價易得,文氣有余,但檔次不足,反而催生了另一種仿竹材家具的誕生。
仿竹材家具多是以名貴的黃花梨制作,是明式家具的一大特色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藏于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黃花梨仿竹圈椅,其以黃花梨雕刻竹節的造型,惟妙惟肖,整體舒朗有致。
這件圈椅也被收錄在王世襄先生的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一書中,也是僅有的一例仿竹材家具。王世襄介紹其曰:“此椅年代當為清前期,四具一堂,選材精美,造工細致。模擬竹材,竹節皆下短上長,四足足端還造出竹根形狀。種種手法,看的出制者的意匠經營。”
仿竹材家具主要是運用竹節工制作,在木材上雕刻出竹節的關節紋理。竹節工做法考究,每一節的粗細長短都根據竹子的生長部位而定。
后世對仿竹材家具的繼承并不多見,而此件竹節條案就是各種精品。
(旭東紅木·大紅酸枝竹節條案)
此案繼承了明式家具一貫的簡約風格,明朗的線條加上竹節工后,不再單調平素,既具有竹椅的神韻,又避免了竹材易于劈裂的缺點,更加耐用、美觀,耐人玩味。
條案的四只腿足,皆是采用大料圓雕而成,竹節錯落有致,層次分明,質感突出。
下面這套圈椅也采用了竹節工藝。四足造出竹跟形狀,粗細曲直,張弛有度。
(旭東紅木·大紅酸枝竹節圈椅)
除此之外,古典家具中常見的垛邊與圓包圓結構,也是由仿竹家具演變而來。由此可見,仿竹家具也是較為成熟的明式家具造型之一。
竹子做為一種文化意象,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,以至于古人用木頭,用玉,用象牙等等珍貴材料材料去模仿竹子的外形,但與現代人崇尚簡約,追求自然的審美思想背道而馳,仿竹材家具逐漸退出了生活的舞臺,但誰又能知道,這股風潮何時會再掀起,畢竟時尚永遠是場輪回。